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师范)       专业代码:050101 
 专业简介:
 我校1958年开设汉语言文学大专班,1978年恢复建校时本专业为学校首批三个专科专业之一,2000年挂靠西北师范大学招收本科生,2001年随着学校升本正式独立招收本科生,2020年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本专业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扎实的中国语言文学知识基础,较强的文学感悟鉴评能力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较好的人文修养和学科素养。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和积累,本专业在以读写能力为重点夯实专业基础、以“两个课堂”为抓手开展美育教育、以河西走廊地域文化资源研究为侧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形成了较为鲜明的特色,累计为地方教育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输送本科人才3800余名。近年来,本专业通过支教援疆,引导学生到基层、边疆就业,较好地发挥了地方高校的国家使命与担当。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适应新形势下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河西,面向甘肃,辐射周边省区,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扎实的专业文化知识,全面的教育教学能力,科学的管理和育人理念,良好的沟通合作与职业发展能力,能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和班级管理等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预期在毕业后5年左右成长为服务区域的中学语文骨干教师。具体目标如下:
培养目标1 师德情怀
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浓厚的教育情怀,良好的师德师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精神,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培养目标2 专业素养
具备扎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较强的文学感悟能力、文献典籍阅读能力、审美鉴评能力、综合写作能力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较好的人文修养和学科素养。
培养目标3 教学能力
熟悉语文教育科学理论,具备良好的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教学反思能力以及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能够较好地开展中学语文教学活动。
培养目标4 育人能力
坚持德育为先、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具备良好的育人认知、交流理解、育人反思能力,能够将学科育人、管理育人与合作育人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培养目标5 职业发展
养成终身学习理念,具备较好的自主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发展规划能力,具有良好的协作精神、沟通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凭借所学专业优势不断提升、丰富、完善和成就自我。
三、毕业要求
通过专业学习,本专业毕业生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达到如下毕业要求:
(一)践行师德
1.师德规范
1.1理想信念:全面领会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崇高理想,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刻理解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2立德树人:认真学习并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1.3师德准则:具有依法执教意识,遵守宪法、民法典、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在教育实践中能履行应尽义务,自觉维护学生与自身的合法权益。理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涵与要求,在教育实践中遵守《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能分析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相关道德规范问题。
2.教育情怀
2.1爱岗乐教:具有坚定从教信念,热爱教师职业,树立崇高职业理想,努力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把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作为人生价值的重要体现。
2.2关爱学生:具备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体差异,以饱满的爱心与责任心对待学生,注重言传身教,以足够的耐心与细心对待工作,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2.3人文修养:具有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有较强的情绪调节与自控能力,能积极应对并比较合理地处理问题。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广泛阅读中外经典,能够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学会教学
3.学科素养 
3.1学科知识:系统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理解该学科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具有正确的文艺观、语言文字观;了解本专业与历史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相近学科专业的逻辑关联,掌握一定的自然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视野。
3.2专业能力:能够立足本学科专业思想和方法,较好把握专业知识体系的发展历史和前沿;学会运用本专业的知识与思想方法,养成审美意识;具有良好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文学解读和鉴赏能力、文化理解和传承能力。
3.3实践应用:理解语文学科的实践应用价值,初步掌握学习科学的基础知识,能够应用创设深度学习情境的策略和方法,提高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4.教学能力 
4.1[教学理论]掌握中学教育学、心理学等阶段性教育通识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语文学科教学论的理论和方法,理解中学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和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内涵,结合中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科认知特点,形成相对完善的中学语文学科教学理论体系,熟悉中学语文教学前沿动态。
4.2教学技能:具有较好的“三字一话”(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和普通话)水平和教学技能,能够以学生为中心,依据中学语文课程标准,采用情境学习、探究学习、问题解决学习等多种教学策略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学业评价,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等辅助教学手段。
4.3教研实践:能够在教学实践中依据课标分析教材,通过把握学情、备课上课和批改作业等教学过程,形成一定的教学经验,并能针对教学难点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完善教学活动。
(三)学会育人
5.班级指导 
5.1德育为先:树立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掌握中学德育目标、原理、内容和方法,积极致力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
5.2组织管理:熟悉班级指导工作理论,能够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青春期心理辅导;熟知班级管理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具备较好的班级日常管理能力、活动组织能力以及与家长沟通交流的能力。
6.综合育人 
6.1育人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 把握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能够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育人方法对中学生开展教育。
6.2课程育人:理解语文学科独特的审美育人价值,初步掌握将德育、美育融入语文教学的途径和方法,能有效地结合语文课程教学过程,对中学生进行能力拓展、品德养成等方面的教育。
6.3活动育人:了解中学校园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及方法,掌握课外活动的组织管理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通过第二课堂、社团建设、主题班会等形式对中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学会发展
7.学会反思
7.1终身学习: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具有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能够根据教育发展需求,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自身修养。
7.2反思改进:具有勤学好问、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能够结合学业和职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及时发现并以良好的心态对待自身及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能通过反思笔记、课堂观察、行动研究等方法进行反思,主动探索和创新,不断改进工作。
8.沟通合作
8.1互助合作:理解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和作用,具有组织和指导学习共同体的能力,掌握团队协作的基本策略,具有团队协作的精神,能够积极主动参加小组学习、专题研讨、团队互动、网络分享等协作学习活动,与团队和谐相处,分享成果。
8.2沟通技能:具备同理心,能倾听他人的意见,以口头、书面等方式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掌握沟通合作的一般知识、方法与技能,具备与学校领导、同事、学生及家长、社区有效沟通交流的能力。
四、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关系矩阵
 
  
   
    | 培养目标 毕业要求 | 培养目标1 师德情怀 | 培养目标2 专业素养 | 培养目标3 教学能力 | 培养目标4 育人能力 | 培养目标5 职业发展 | 
   
    | 毕业要求1 师德规范 | √ | 
 | 
 | 
 | 
 | 
   
    | 毕业要求2 教育情怀 | √ | √ | 
 | 
 | 
 | 
   
    | 毕业要求3 学科素养 | 
 | √ | √ | 
 | 
 | 
   
    | 毕业要求4 教学能力 | 
 | 
 | √ | 
 | 
 | 
   
    | 毕业要求5 班级指导 | 
 | 
 | 
 | √ | 
 | 
   
    | 毕业要求6 综合育人 | 
 | 
 | 
 | √ | 
 | 
   
    | 毕业要求7 学会反思 | 
 | 
 | 
 | 
 | √ | 
   
    | 毕业要求8 沟通合作 | 
 | 
 | 
 | 
 | √ | 
  
 
 
五、课程结构与学分要求
本专业应修总学分为172学分,其中:通识教育课程51学分,专业教育课程83学分(专业基础课程59学分,专业选修课程10学分,教师教育课程14学分),实践创新平台课程38学分。
本专业修业年限为4-6年。修满学分,达到毕业要求,准予毕业;达到学士学位授予要求者,按照《河西学院学位授予管理办法》,授予文学学士学位。允许学生提前毕业或延长学习年限,但学习年限最长为 6 年(含休学)。
六、专业核心课程
(一)专业基础课程: 
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非虚构写作、文学概论、语言学概论等。
(二)专业方向选修课程:
思维与逻辑、中国近代文学、民间文学概论、中国书法史、楷书临摹与创作、行书临摹与创作、隶书临摹与创作、大众文化研究、文化创意学、创意写作、影视文学与影视文化产业等。
七、培养计划与教学时间分布表
 
  
   
    | 课 程 类 型 | 课程模块 | 课程 性质 | 学分数 | 总学时数 | 各学期学时数 | 学分 比例 | 学分 比例 |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 通识教育平台 | 通识教育必修课程 | 必修 | 43 | 816 | 248 | 184 | 168 | 184 | 8 | 8 | 8 | 8 | 25.00% | 29.65% | 
   
    |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 | 选修 | 8 | 128 | 
 | 32 | 32 | 32 | 32 | 
 | 
 | 
 | 4.65% | 
   
    | 专业教育平台 | 专业基础课程 | 必修 | 59 | 944 | 128 | 240 | 240 | 176 | 160 | 
 | 
 | 
 | 34.30% | 48.25% | 
   
    | 专业方向选修课程 | 选修 | 10 | 160 | 
 | 
 | 
 | 
 | 
 | 
 | 96 | 64 | 5.81% | 
   
    | 教师教育课程 | 必修 | 14 | 240 | 
 | 48 | 48 | 80 | 64 | 
 | 
 | 
 | 8.14% | 
   
    | 实践创新平台 | 实验实训课程 | 必修 | 4 | 64 | 16 | 16 | 
 | 
 | 32 | 
 | 
 | 
 | 2.33% | 22.10% | 
   
    |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 必修 | 30 | 42周 | 2周 | 1周 | 1周 | 4周 | 3周 | 18周 | 1周 | 12周 | 17.44% | 
   
    | 课外实践创新创业训练 | 必修 | 4 | 32+ 2周 | 16 | 2周 | 0 | 
 | 16 | 
 | 
 | 
 | 2.33% | 
   
    | 合 计 | 
 | 172 | 2384 +44周 | 408+ 2周 | 520+ 3周 | 488+ 1周 | 472+ 4周 | 312+ 3周 | 8+ 18周 | 104+ 1周 | 72+ 12周 | 100% | 100% | 
  
 
 
八、课程计划
(一)通识教育课程(51学分)
修读要求:通识教育课程由通识教育公共必修课程和通识教育核心选修课程两部分组成。通识教育公共必修课程,修满43学分;通识教育公共选修课程,修满8学分。(详见通识教育课程部分)
(二)专业教育课程(83学分)
修读要求:学生应在专业基础课程中修满59学分,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修满10学分(若选择书法方向或文化创意产业方向,须在书法类或文化创意类修满4学分),教师教育课程中修满14学分。
 
  
   
    | 课程 类别 | 课程 模块 | 课程编码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周 学时 | 总学时 | 开设 学期 | 考核 方式 | 辅修 课程 | 备注 | 
   
    | 专业教育平台 | 专业 基础 课程 | 1011121014 | 现代汉语Ⅰ | 3 | 3 | 48 | 1 | 考试 | √ | 
 | 
   
    | 1011121015 | 现代汉语Ⅱ | 3 | 3 | 48 | 2 | 考试 | √ | 
 | 
   
    | 1011121012 | 古代汉语Ⅰ | 4 | 4 | 64 | 3 | 考试 | √ | 
 | 
   
    | 1011121013 | 古代汉语Ⅱ | 4 | 4 | 64 | 4 | 考试 | √ | 
 | 
   
    | 1011121059 | 语言学概论 | 3 | 3 | 48 | 5 | 考试 | √ | 
 | 
   
    | 1011121016 | 写作(非虚构)Ⅰ | 2 | 2 | 32 | 1 | 考查 | √ | 
 | 
   
    | 1011121017 | 写作(非虚构)Ⅱ | 2 | 2 | 32 | 2 | 考查 | √ | 
 | 
   
    | 1011121018 | 文学概论Ⅰ | 3 | 3 | 48 | 4 | 考试 | √ | 
 | 
   
    | 1011121019 | 文学概论Ⅱ | 3 | 3 | 48 | 5 | 考试 | √ | 
 | 
   
    | 1011121003 | 中国古代文学Ⅰ | 4 | 4 | 64 | 2 | 考试 | √ | 
 | 
   
    | 1011121004 | 中国古代文学Ⅱ | 4 | 4 | 64 | 3 | 考试 | √ | 
 | 
   
    | 1011121005 | 中国古代文学Ⅲ | 4 | 4 | 64 | 4 | 考试 | √ | 
 | 
   
    | 1011121006 | 中国古代文学Ⅳ | 4 | 4 | 64 | 5 | 考试 | √ | 
 | 
   
    | 1011121007 | 中国现代文学Ⅰ | 3 | 3 | 48 | 1 | 考试 | √ | 
 | 
   
    | 1011121008 | 中国现代文学Ⅱ | 3 | 3 | 48 | 2 | 考试 | √ | 
 | 
   
    | 1011121052 | 中国当代文学 | 4 | 4 | 64 | 3 | 考试 | √ | 
 | 
   
    | 1011121010 | 外国文学Ⅰ | 3 | 3 | 48 | 2 | 考试 | √ | 
 | 
   
    | 1011121011 | 外国文学Ⅱ | 3 | 3 | 48 | 3 | 考试 | √ | 
 | 
   
    | 小 计 | 59 | 
 | 944 | 
 | 
 | 
 | 
 | 
   
    | 专业 选修 课程 (不少 于10 学分) | 1011122104 | 《诗经》导读 | 2 | 2 | 32 | 3 | 考查 | 
 | 文学类 | 
   
    | 1011122105 | 《论语》选读 | 2 | 2 | 32 | 3 | 考查 | 
 | 
  
 
 
 
  
   
    | 
 | 专业 选修 课程 (不少 于10 学分) | 1011122104 | 《诗经》导读 | 2 | 2 | 32 | 3 | 考查 | 
 | 文学类 | 
   
    | 1011122105 | 《论语》选读 | 2 | 2 | 32 | 3 | 考查 | 
 | 
   
    | 1011122106 | 《左传》选读 | 2 | 2 | 32 | 3 | 考查 | 
 | 
   
    | 1011122107 | 老庄导读 | 2 | 2 | 32 | 3 | 考查 | 
 | 
   
    | 1011122108 | 唐宋诗词专题 | 2 | 2 | 32 | 5 | 考查 | 
 | 
   
    | 1011122109 | 西游记研究 | 2 | 2 | 32 | 7 | 考查 | 
 | 
   
    | 1011122085 | 红楼梦研究 | 2 | 2 | 32 | 7 | 考查 | 
 | 
   
    | 1011122110 | 中国现代小说专题 | 2 | 2 | 32 | 4 | 考查 | 
 | 
   
    | 1011122111 | 中国现代诗歌专题 | 2 | 2 | 32 | 4 | 考查 | 
 | 
   
    | 1011122008 | 中国近代文学 | 2 | 2 | 32 | 8 | 考查 | 
 | 
   
    | 1011122005 | 比较文学 | 2 | 2 | 32 | 4 | 考查 | 
 | 
   
    | 1011122016 | 儿童文学 | 2 | 2 | 32 | 2 | 考查 | 
 | 
   
    | 1011122064 |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 | 2 | 2 | 32 | 4 | 考查 | 
 | 
   
    | 1011122112 | 西部乡土小说专题 | 2 | 2 | 32 | 7 | 考查 | 
 | 
   
    | 1011122101 | 20世纪西方文学 | 2 | 2 | 32 | 5 | 考查 | 
 | 
   
    | 1011122113 | 中国古代文化专题 | 2 | 2 | 32 | 2 | 考查 | 
 | 
   
    | 1011122001 | 文字学 | 2 | 2 | 32 | 4 | 考查 | 
 | 语言文字类 | 
   
    | 1011122002 | 训诂学 | 2 | 2 | 32 | 8 | 考查 | 
 | 
   
    | 1011122014 | 思维与逻辑 | 2 | 2 | 32 | 5 | 考查 | 
 | 
   
    | 1011122114 | 河西方言与民俗 | 2 | 2 | 32 | 2 | 考查 | 
 | 
   
    | 1011122115 | 中国古典文献学 | 2 | 2 | 32 | 8 | 考查 | 
 | 
   
    | 1011122116 | 敦煌文献研究专题 | 2 | 2 | 32 | 7 | 考查 | 
 | 
   
    | 1011122054 | 中国古代文论 | 2 | 2 | 32 | 8 | 考查 | 
 | 文学理论类 | 
   
    | 1011122060 | 西方文论 | 2 | 2 | 32 | 5 | 考查 | 
 | 
   
    | 1011122006 | 美学 | 2 | 2 | 32 | 8 | 考查 | 
 | 
   
    | 1011122004 | 民间文学概论 | 2 | 2 | 32 | 3 | 考查 | 
 | 
   
    | 1011122122 | 中学语文古诗文名篇研读 | 1 | 1 | 16 | 7 | 考查 | 
 | 桥梁衔接类 | 
   
    | 1011122123 | 中学语文现当代名篇赏析 | 1 | 1 | 16 | 3 | 考查 | 
 | 
   
    | 1011122124 | 语言文字知识与中学语文教学 | 1 | 1 | 16 | 5 | 考查 | 
 | 
   
    | 1011122125 | 中学作文教学指导与实践 | 1 | 1 | 16 | 8 | 考查 | 
 | 
   
    | 1011122126 | 中学语文外国文学作品研读 | 1 | 1 | 16 | 4 | 考查 | 
 | 
   
    | 1011121171 |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 1 | 1 | 16 | 4 | 考查 | 
 | 
   
    | 1011122117 | 中国书法史 | 2 | 2 | 32 | 5 | 考查 | 
 | 书法方向 (限选4学分) | 
   
    | 1011122118 | 楷书临摹与创作 | 2 | 2 | 32 | 3 | 考查 | 
 | 
   
    | 1011122119 | 行书临摹与创作 | 2 | 2 | 32 | 7 | 考查 | 
 | 
   
    | 1011122120 | 隶书临摹与创作 | 2 | 2 | 32 | 8 | 考查 | 
 | 
   
    | 1011122059 | 硬笔书法训练 | 2 | 2 | 32 | 2 | 考查 | 
 | 
   
    | 1011122047 | 大众文化研究 | 2 | 2 | 32 | 5 | 考查 | 
 | 文化创意方向 (限选4学分) | 
   
    | 1011122121 | 文化创意学 | 2 | 2 | 32 | 7 | 考查 | 
 | 
   
    | 1011122102 | 创意写作 | 2 | 2 | 32 | 4 | 考查 | 
 | 
   
    | 1011122103 | 影视文学与影视文化产业 | 2 | 2 | 32 | 8 | 考查 | 
 | 
   
    | 小 计 | 10 | 
 | 160 | 
 | 
 | 
 | 两个方向任选一 | 
   
    | 教师教育课程(14学分) | 1016111002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 3 | 3 | 48 | 2 | 考试 | 
 | 教师教育学院 | 
   
    | 1016111001 | 教育学 | 3 | 3 | 48 | 3 | 考试 | 
 | 
   
    | 1016111004 | 教师教育综合素质 | 2 | 2 | 32 | 4 | 考试 | 
 | 
   
    | 1035113106 | 现代教育技术 | 1 | 2 | 32 | 4/5 | 考查 | 
 | 信息技术与传媒学院 | 
   
    | 1011121168 |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 3 | 3 | 48 | 4 | 考试 | √ | 文学院 | 
   
    | 1011121172 | 班级管理 | 1 | 1 | 16 | 5 | 考查 | 
 | 
   
    | 1011121170 | 学习科学 | 1 | 1 | 16 | 5 | 考查 | 
 | 
   
    | 小  计 | 14 | 
 | 240 | 
 | 
 | 
 | 
 | 
   
    | 合  计 | 83 | 
 | 1344 | 
 | 
 | 
 | 
 | 
  
 
 
(三)实践实习、创新创业课程(38学分)
修读要求:实践实习、创新创业课程由实验实训课程、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课外实践创新创业训练(第二课堂)三部分组成。学生应在实验实训课程中修满4学分;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中修满30学分;课外实践创新创业训练修满4学分。
 
  
   
    | 课程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周 学时 | 总 学时 | 开课 学期 | 考核 方式 | 主要开 课学院 | 备注 | 
   
    | 实验实训课程 | 1900113001 | 普通话与教师口语 | 1 | 1 | 16 | 1 | 考查 | 文学院 | 教师口语和书写训练,必须通过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和学校书写水平测试。 | 
   
    | 1900113002 | 书写训练 | 1 | 1 | 16 | 2 | 考查 | 
   
    | 1900131007 | 教学技能训练 | 2 | 2 | 32 | 5 | 考查 | 
   
    | 小计 | 4 | 
 | 64 | 
 | 
 | 
 | 
 | 
   
    |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 1900111010 | 军事训练 | 2 | 
 | 2周 | 1 | 考查 | 学工部 文学院 | 
 | 
   
    | 1905111001 | 劳动Ⅰ | 2 | 
 | 1周 | 2-5 | 考查 | 公益劳动课程理论教学实施模块化教学 | 
   
    | 1905111002 | 劳动Ⅱ | 
 | 1周 | 
   
    | 1905111003 | 劳动Ⅲ | 
 | 1周 | 
   
    | 1905111004 | 劳动Ⅳ | 
 | 1周 | 
   
    | 1017131001 | 思政实践 | 2 | 
 | 2周 | 4 | 考查 | 马院等 | 
 | 
   
    | 1011131004 | 学年论文 | 1 | 
 | 2周 | 5 | 考查 | 文学院 | 
 | 
   
    | 1011131005 | 毕业论文 | 6 | 
 | 12周 | 8 | 考查 | 
 | 
   
    | 1900131011 | 教育见习 | 1 | 
 | 1周 | 4 | 考查 | 
 | 
   
    | 1900131012 | 教育实习 | 15 | 
 | 18周 | 6 | 考查 | 
 | 
   
    | 1900131013 | 教育研习 | 1 | 
 | 1周 | 7 | 考查 | 
   
    | 小  计 | 30 | 
 | 42周 | 
 | 
 | 
 | 
 | 
   
    | 课外实践创新创业训练 | 1900131010 | 入学教育 | 1 | 
 | 1周 | 1 | 考查 | 
 | 
 | 
   
    | 1907111001 | 社会实践 | 2 | 
 | 2周 | 2 | 考查 | 由团委负责组织实施 | 
   
    | 1905111013 | 职业生涯规划 | 1 | 1 | 16 | 1 | 考查 | 由创新创业学院、招就处等相关部门组织实施。 | 
   
    | 1905111014 | 就业创业指导 | 1 | 1 | 16 | 5 | 考查 | 
   
    | 1900111001 | 素质拓展与创新创业实践训练 | 6 | 
 | 
 | 1-8 | 考查 | 具体要求按照《河西学院学生素质拓展与创新创业教育学分实施办法》执行。 | 
   
    | 小  计 | 4 | 
 | 32+ 2周 | “入学教育”和“素质拓展与创新创业实践训练”环节7学分不计入总学分,但毕业时须完成修读,并获得相应学分。 | 
   
    | 合  计 | 38 | 
 | 96+ 44周 | 
 | 
  
 
 
九、课程设置与毕业要求的关系矩阵
 
  
   
    | 课程 模块 | 课程名称 | 毕业要求指标点 | 
   
    | 践行师德 | 学会教学 | 学会育人 | 学会发展 | 
   
    | 师德 规范 | 教育 情怀 | 学科 素养 | 教学 能力 | 班级 指导 | 综合 育人 | 学会 反思 | 沟通 合作 | 
   
    | 1·1理想信念 | 1·2立德树人 | 1·3师德准则 | 2·1爱岗乐教 | 2·2关爱学生 | 2·3人文修养 | 3·1学科知识 | 3·2专业能力 | 3·3实践应用 | 4·1教学理论 | 4·2教学技能 | 4·3教研实践 | 5·1德育为先 | 5·2组织管理 | 6·1育人理念 | 6·2课程育人 | 6·3活动育人 | 7·1不断学习 | 7·2反思改进 | 8·1互助合作 | 8·2沟通技能 | 
   
    | 通识教育必修课程 | 思想道德与法治 | M | H★ | H | 
 | 
 | 
 | 
 | 
 | 
 | 
 | 
 | 
 | H★ | 
 | 
 | M | 
 | 
 | 
 | 
 | 
 |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M | M | 
 | 
 | 
 | H★ | 
 | 
 | 
 | 
 | 
 | 
 | L | 
 | 
 | H★ | 
 | 
 | 
 | 
 | 
 |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H★ | M | 
 | 
 | 
 | 
 | 
 | 
 | 
 | 
 | 
 | 
 | M | 
 | H★ | L | 
 | 
 | 
 | 
 | 
 |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H★ | H★ | L | 
 | 
 | 
 | 
 | 
 | 
 | 
 | 
 | 
 | L | 
 | 
 | M | 
 | 
 | 
 | 
 | 
 |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 H★ | H★ | L | 
 | 
 | 
 | 
 | 
 | 
 | 
 | 
 | 
 | L | 
 | 
 | M | 
 | 
 | 
 | 
 | 
 | 
   
    | 形势与政策 | 
 | 
 | 
 | 
 | 
 | M | 
 | 
 | 
 | 
 | 
 | 
 | 
 | 
 | L | H★ | 
 | M | 
 | 
 | 
 | 
   
    | 大学英语 | 
 | 
 | 
 | 
 | 
 | H★ | 
 | 
 | L | 
 | 
 | M | 
 | 
 | 
 | 
 | 
 | H★ | 
 | 
 | 
 | 
   
    | 大学体育 | 
 | 
 | 
 | 
 | 
 | 
 | 
 | 
 | 
 | 
 | 
 | 
 | 
 | M | M | 
 | H★ | 
 | 
 | H | 
 | 
   
    | 大学计算机基础 | 
 | 
 | 
 | 
 | 
 | 
 | 
 | 
 | M | 
 | H★ | L | 
 | 
 | 
 | 
 | 
 | H★ | 
 | 
 | 
 | 
   
    | 数据库基础及应用 | 
 | 
 | 
 | 
 | 
 | 
 | 
 | 
 | M | 
 | L | 
 | 
 | 
 | 
 | 
 | 
 | H★ | 
 | 
 | 
 | 
   
    | 大学生健康教育 | 
 | 
 | 
 | 
 | H★ | 
 | 
 | 
 | 
 | 
 | 
 | 
 | L | 
 | H | M | 
 | 
 | 
 | 
 | 
 | 
   
    | 专业基础必修课程 | 现代汉语 | 
 | 
 | 
 | 
 | 
 | L | H★ | H★ | 
 | 
 | M | 
 | 
 | 
 | 
 | L | 
 | 
 | 
 | 
 | 
 | 
   
    | 古代汉语 | 
 | 
 | 
 | 
 | 
 | 
 | H★ | H | 
 | 
 | M | 
 | 
 | 
 | 
 | H★ | 
 | 
 | 
 | 
 | 
 | 
   
    | 语言学概论 | 
 | 
 | 
 | 
 | 
 | L | H★ | H | 
 | 
 | M | 
 | 
 | 
 | 
 | 
 | 
 | 
 | 
 | 
 | L | 
   
    | 写作(非虚构) | 
 | 
 | 
 | 
 | 
 | 
 | H | H★ | 
 | 
 | M | 
 | 
 | 
 | 
 | 
 | H★ | 
 | 
 | 
 | L | 
   
    | 文学概论 | 
 | 
 | 
 | 
 | 
 | 
 | H | H★ | 
 | 
 | 
 | 
 | 
 | 
 | 
 | L | 
 | M | 
 | 
 | 
 | 
   
    | 中国古代文学 | 
 | M | 
 | 
 | 
 | 
 | H★ | H★ | 
 | 
 | L | 
 | 
 | 
 | 
 | 
 | 
 | M | 
 | 
 | 
 | 
   
    | 中国现代文学 | 
 | 
 | 
 | 
 | 
 | M | H★ | H★ | 
 | 
 | 
 | 
 | 
 | 
 | 
 | 
 | 
 | 
 | L | 
 | 
 | 
   
    | 中国当代文学 | 
 | 
 | 
 | 
 | 
 | 
 | H | H★ | 
 | 
 | M | 
 | 
 | 
 | 
 | L | 
 | 
 | L | 
 | 
 | 
   
    | 外国文学 | 
 | 
 | 
 | 
 | 
 | 
 | H★ | H★ | 
 | 
 | M | 
 | 
 | 
 | 
 | M | 
 | 
 | 
 | 
 | 
 | 
   
    | 教师教育必修课程 |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 
 | 
 | 
 | 
 | 
 | 
 | 
 | 
 | M | H★ | M | H | 
 | 
 | 
 | 
 | 
 | 
 | 
 | 
 | 
 | 
   
    | 学习科学 | 
 | 
 | 
 | 
 | 
 | 
 | 
 | 
 | H★ | M | 
 | 
 | 
 | 
 | 
 | 
 | 
 | L | 
 | 
 | 
 |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 
 | 
 | L | M | H★ | 
 | 
 | 
 | 
 | H★ | 
 | 
 | M | 
 | M | 
 | 
 | 
 | 
 | 
 | 
 | 
   
    | 教育学 | 
 | 
 | H★ | L | M | 
 | 
 | 
 | 
 | H★ | 
 | 
 | M | 
 | H | 
 | 
 | 
 | 
 | 
 | 
 | 
   
    | 教师教育综合素质 | 
 | 
 | 
 | H★ | 
 | 
 | 
 | 
 | 
 | 
 | 
 | 
 | 
 | M | M | 
 | 
 | 
 | L | 
 | H★ | 
   
    | 现代教育技术 | 
 | 
 | 
 | 
 | 
 | 
 | 
 | 
 | H★ | 
 | H★ | 
 | 
 | 
 | 
 | 
 | 
 | M | L | 
 | 
 | 
   
    | 班级管理 | 
 | 
 | H★ | 
 | M | 
 | 
 | 
 | 
 | 
 | 
 | 
 | M | H★ | M | 
 | 
 | 
 | 
 | 
 | H★ | 
   
    | 实验实训课程 | 教学技能训练 | 
 | 
 | 
 | 
 | 
 | 
 | 
 | M | H★ | 
 | H★ | L | 
 | 
 | 
 | 
 | 
 | 
 | 
 | 
 | 
 | 
   
    | 普通话与教师口语 | 
 | 
 | 
 | 
 | 
 | M | L | 
 | M | 
 | H★ | 
 | 
 | 
 | 
 | 
 | 
 | 
 | 
 | 
 | H | 
   
    | 书写训练 | 
 | 
 | 
 | 
 | 
 | L | 
 | M | H★ | 
 | H★ | 
 | 
 | 
 | 
 | 
 | 
 | 
 | 
 | 
 | M | 
   
    | 课外实践与创新创业课程 | 创新创业基础 | 
 | 
 | 
 | 
 | 
 | 
 | 
 | M | M | 
 | 
 | 
 | 
 | 
 | 
 | 
 | 
 | 
 | H★ | H★ | L | 
   
    | 职业生涯规划 | H | 
 | 
 | 
 | 
 | 
 | 
 | 
 | M | 
 | 
 | 
 | 
 | 
 | 
 | 
 | 
 | H★ | L | 
 | 
 | 
   
    | 就业创业指导 | 
 | 
 | 
 | H | L | 
 | 
 | 
 | 
 | 
 | 
 | 
 | 
 | 
 | M | L | 
 | 
 | 
 | 
 | H★ | 
   
    | 社会实践 | 
 | 
 | 
 | 
 | 
 | 
 | 
 | 
 | 
 | 
 | 
 | 
 | 
 | M | 
 | 
 | M | 
 | 
 | H★ | H | 
   
    | 集中实践必修环节 | 入学教育 | 
 | 
 | H★ | L | 
 | 
 | 
 | 
 | 
 | 
 | 
 | 
 | M | 
 | M | 
 | 
 | 
 | 
 | 
 | 
 | 
   
    | 军事训练 | H | M | 
 | 
 | 
 | 
 | 
 | 
 | 
 | 
 | 
 | 
 | 
 | M | 
 | 
 | H★ | 
 | 
 | 
 | L | 
   
    | 公益劳动 | 
 | 
 | 
 | 
 | 
 | 
 | 
 | 
 | 
 | 
 | 
 | 
 | L | 
 | H★ | 
 | 
 | 
 | 
 | H★ | M | 
   
    | 思政实践 | H | 
 | 
 | 
 | 
 | 
 | 
 | 
 | 
 | 
 | 
 | M | H★ | 
 | L | 
 | H★ | 
 | 
 | 
 | 
 | 
   
    | 学年论文 | 
 | 
 | 
 | 
 | 
 | 
 | L | M | 
 | 
 | 
 | H★ | 
 | 
 | 
 | 
 | 
 | 
 | H★ | 
 | 
 | 
   
    | 毕业论文(设计) | 
 | 
 | 
 | 
 | 
 | 
 | L | M | 
 | 
 | 
 | H★ | 
 | 
 | 
 | 
 | 
 | 
 | H★ | 
 | 
 | 
   
    | 教育见习 | 
 | M | 
 | 
 | H | 
 | 
 | 
 | M | H★ | 
 | 
 | M | M | H★ | 
 | 
 | H | 
 | 
 | M | 
   
    | 教育实习 | 
 | 
 | M | H | M | 
 | 
 | M | H★ | 
 | H★ | M | 
 | H★ | H | 
 | M | 
 | M | 
 | H★ | 
   
    | 教育研习 | 
 | 
 | 
 | 
 | 
 | 
 | 
 | 
 | 
 | H | 
 | H★ | 
 | 
 | M | 
 | 
 | M | H★ | 
 | 
 | 
  
 
 
注:上表显示各门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所起的支撑作用,各符号所代表的支撑度是:H-高支撑,M-中支撑,L-低支撑;★代表与该项毕业要求达成关联度极高。
十、说明
1.按照《河西学院学生素质拓展与创新创业教育学分实施办法》等相关规定,鼓励大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科技立项、学术研讨会等,支持学生进行田野调查、社会实践、艺术社团和学术创新训练。素质拓展与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学分认定工作由相关学院会同教务处组织实施。
2.本专业的课程可供其他专业学生辅修。按照河西学院关于本科生辅修专业的相关管理规定,修读完本专业辅修课程达到62学分并完成必须的实践教学环节,可颁发辅修专业证书。
培养方案制定负责人: 
 
  
   
    | 方案制定 工作小组 | 专业负责人 | 赵建国 | 执笔人 | 高天霞 | 
   
    | 工作小组成员 | 杨万寿、党万生、张君、高天霞、李贵生、王锐、曾贤兆、 马丽娜、闫丽、张瀚丹 | 
   
    | 审核人 | 教学副院长 | 高天霞 | 时间 | 2023年8月 | 
   
    | 院 长 | 赵建国 | 时间 | 2023年8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