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心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贾植芳与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 >> 中心动态 >> 正文
中心动态
怀念知名学者贾植芳:在河西走廊为先生找到另一个家
2018年06月20日 15:53  点击:[]

对于在北京工作和生活的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著名作家李辉来说,7月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去张掖。对于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陈思和来说,也是这样。因为,纪念他们共同的老师——著名学者贾植芳诞辰100周年的活动要在河西学院举行。

       河西学院,是从兰州到乌鲁木齐近两千公里的丝绸之路黄金段上唯一的一所综合类本科院校。这座在戈壁滩上建起来的学校占地一千多亩,校园宽阔得近乎奢侈。然而,72日这一天,校园却不再空旷。学生们,特别是文学院的学生们发现,从世界各地赶来的著名学者都来到了他们身边。其中有不少名字,他们只在书本上见过。

       他们都是为了一个人而来,那个人就是我国著名的作家、翻译家和学者,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和比较文学的学科奠基人之一贾植芳先生。一生历经坎坷,曾四次入狱,仍不改初心,贾植芳是一位跨时代的学者,更是一位具有高尚人格和独立精神的知识分子。如今,经他培养和指导过的学生都已在各自的岗位上颇有建树。这个夏天,7月初的河西学院成了专家学者们共聚一堂,感念先师的地方。

      “在遇到贾先生之前,我就是一个在黑暗中摸索的人。在这之后,我的人生才清晰起来,先生是我的精神之父。”提到自己的恩师,已近花甲的著名学者、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陈思几度动情。

       最初,正是陈思和促成了为先生在河西走廊“安家”这件事。借着复旦大学与河西学院对口共建的机会,2014年他带着贾植芳先生的7000多册藏书来到河西学院,把它们连同复旦大学图书馆的26000多册图书一起捐赠给了河西学院,并在河西学院的图书馆建起来“贾植芳藏书陈列馆”。

       这一次,修葺一新的陈列馆里又有了新的内容:新建的贾植芳先生雕像落成了;李辉先生携带着自己收藏多年的36封贾植芳先生亲笔书信而来,把它们作为重要的文献资料捐给了陈列馆。在贾先生的雕像背后,是精心复原的先生的书房。书柜、沙发、圆桌都是贾先生曾使用过的家具。当从世界各地赶来的学生们站在先生的雕像前三三两两地聊天时,先生家的客厅当年宾朋盈门的热闹场面仿佛又再现了。

       日本学者山口守换了几次飞机才辗转到达了张掖。他的学术报告题目是《贾植芳先生的日本经验》,讲了在日本求学期间的经历对先生的影响。贾植芳曾去过日本留学,山口守则是从日本来到了贾先生的门下学习。由于在大学期间参与了学生运动,山口守的求学之路比较坎坷,本科期间几乎没有好好在学校上过课。有同样经历的贾植芳先生理解他,对他多有帮助,这些都令他至今感念。“我是先生门下学习成绩最差学生,好学生是陈思和他们。你看,这是年轻时的我。我多么怀念自己瘦的时候啊!”山口守笑着说。

       几乎每个弟子,都有许多关于贾先生非常难忘的记忆——关于为学,关于做人。“我一直觉得贾先生就是在那个资料室等着我们去。”李辉回忆着对先生的第一印象--中文系资料室里瘦瘦的老头。“当时,我和陈思和想要研究巴金。于是,就去资料室借书。我提出要借1960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巴金全集》时,那个老头问我要干嘛。我说要研究巴金。他于是把我带到了另一个书架前,告诉我要研究一个作家就必须看他的作品最初的版本,然后才能知道作品修改的过程。我后来才知道他就是贾植芳。”李辉说。

       几乎每一次相遇,都成了一生追随的开始。“第一次去贾先生家里时,我心中十分忐忑,不知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传奇人物建模会是什么光景。但熟悉之后,才感到先生真是一位可爱又可敬的真知识分子。”美国格林奈尔大学东亚系学者冯进回忆说。

       认识贾先生时,冯进还是一个在复旦读本科的年轻女孩。“我其实是陈思和老师的学生,按照正统的叫法,贾先生应该是我的师祖。我认识先生的时候,他已年过古稀,早已退休了。”冯进说。虽然与贾先生频繁交往的时间只有一年左右,但在海外学习、工作二十多年后,她才感到“师祖”对自己的深远影响。

       在冯进眼中,贾植芳身处逆境依然保持着自己的良知和信仰,具有在当时不多见的国际化视角。最难能可贵的则是先生“无言教化”的良师风范。先生对学生的关怀、作为师长的倾听的艺术、以及人性化的教育,在冯进接触了许多西方教育理论后,发现贾先生当年早有身教。

       对先生的纪念不仅仅有对他个人的怀念,更有对学术的传承。先生诞辰100年之际的这次活动叫作“贾植芳与中国新文学传承国际学术研讨会”。专家们带着自己的学术成果而来,把从贾先生那里继承下来的先进的学术理念和严谨的为学精神播种到了河西走廊的学子们中间。

       在河西学院校长刘仁义教授的主持下,李辉先生和陈思和先生共同做了一场题为《贾植芳先生的印象与非虚构写作》的学术讲座。主持人、主讲人都是复旦校友,两位主讲人是昔日同门,都与贾先生有过密切交往。在对贾先生的怀念中,如何做研究、如何看历史、如何做一个有独立精神之人这些大问题如春风化雨,融在了一个个昔日师生会面的亲切场景中。

       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引驰教授讲了《庄子思想的核心及其影响》,复旦大学中文系张新颖教授带来了《谈沈从文的后半生》,研究俄国文学的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耿海英做了题为《众生,还是复调?——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西耶维奇的创作》的学术讲座。来自台湾师大的徐俊雅教授在详细阅读了贾植芳致胡风的书信后,提出并解答了阅读中产生的问题。

       这些或宏观或微观的研究都代表着目前文学研究的先进水平。在会议期间成立的“贾植芳研究中心”和“贾植芳讲堂”里,将会产生更多优秀的学术成果,也将有更多高水平的学术报告。

       陈思和教授在先生雕像前朗诵的诗作中写道的:“先生您曾经多次说/要认识中国就要去西北”。如今,先生的学生们真的带着先生的精神来到了西北。他们做的,如同他们说的一样:怀念先生,就要把他的精神传承去。(郭颂霞)

                                                                              来源:人民网-甘肃频道  

 

上一条: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先生莅临贾植芳讲堂作演讲 下一条:复旦大学张新颖教授为河西学院师生作学术报告

关闭